商鞅离开魏国的决定,至今依然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。根据当前的主流说法,商鞅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,不惜放弃了强大且富饶的魏国,选择前往一个贫瘠且落后的秦国。
商鞅一旦来到秦国,便像是一个从硅谷回到乡村的高知学者,随意开口便能让秦国的君主——秦孝公,心悦诚服,几乎立刻就成为了秦国变法的主导人物。这种情节,若放在小说中,绝对是大热的话题,但现实中,这样的故事未必能顺利发生。
在领导者眼中,是否重用一个人才,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:
一、他的背景是否足够强大;二、他的动机是否纯粹;三、他是否能够融入现有的团队。而商鞅似乎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些不符合标准。
展开剩余74%也许有人会说,商鞅曾在魏国担任官职,还曾是著名思想家尸子的门生,因此他的背景不容小觑。但从老板的视角来看,商鞅的“简历”不过是一个名校毕业生,曾在某知名企业做过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,所积累的经验并不算辉煌。他在魏国担任的职务也不是十分显赫,毕竟,他并没有在魏国掀起过什么大波澜。换句话说,如果有人出面诋毁商鞅,说他在魏国不过是混日子,缺乏实际能力,商鞅恐怕很难反驳。
接下来谈谈适应性的问题。魏国和秦国的历史仇恨深重,而商鞅在魏国没有获得很高的地位,这使得许多人可能认为他选择去秦国,更多的是出于对魏国的不满。若有一天,魏国重新对他伸出橄榄枝,谁能保证商鞅不会再回魏国呢?就像是一个追求不到理想对象的高富帅,最终转而接受了一位心甘情愿的普通人,但如果女神突然改变主意,重新愿意接受高富帅,那高富帅很可能立刻抛弃当前的伴侣,转而投向女神的怀抱。
说得更直白一点,如果有人说商鞅其实并不真心投入秦国,他仅仅把秦国当作备胎来选择,商鞅恐怕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辩解。毕竟,这种推测无法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,只能依赖个人的主观看法。
即便商鞅能够证明自己真心投入秦国,他仍然需要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——能否适应秦国的环境。史书记载了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的情景,商鞅侃侃而谈帝王之道,结果让秦孝公在一旁忍不住打瞌睡,最后秦孝公还批评了推荐人,认为商鞅过于狂妄,不可重用。此后商鞅第二次见到秦孝公,又开始大谈王道之术,但秦孝公听得不甚舒服,再次发火,指责推荐人推荐了一个不合适的人。
直到第三次,商鞅才改变策略,开始论述霸主之道,秦孝公虽然听了,却并未表现出太多反应。直到第四次见面,商鞅谈论起富国强兵之策,秦孝公才被打动,最终决定重用商鞅。
这个故事看似吸引人,但其中有很大的不合理之处。商鞅的地位并不足够高,怎能多次让秦孝公耐心接待他?如果商鞅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员,且没有什么突出的背景,试想一个大公司出来的低级助理去一家衰退的企业面试,面对面试官的冷淡和不满,怎可能得到再次面试的机会呢?
有人可能会说,秦孝公之所以一再给商鞅机会,是因为他急需人才。然而,秦孝公当时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商鞅,而是整个秦国的改变,国家急需改革,商鞅是否能够看到这一点,其他人就看不出来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没有人比别人更聪明,商鞅当然聪明,但和他同样聪明,甚至更聪明的人,绝不在少数。
当所有人才都在争相投奔秦国,商鞅又凭什么能在这么多有能力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?何况商鞅的个性极为理性,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手段果决冷酷。他像一条捕猎中的蛇,精准狡猾,每一次出击都直指目标,一旦瞄准,必定一击必中。
所以,我认为,商鞅并非因运气获得了机会,而是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最终获得秦孝公的青睐。在这个过程中,商鞅的冷静、理性、决断力和果敢,完美地吸引了秦孝公的注意。这一切都源于商鞅出色的执行力、超凡的心智以及高效的行动力,这些特点使他在当时的秦国显得尤为珍贵。
值得一提的是,商鞅之后,秦国的历任宰相如张仪、公孙衍、魏冉、范雎、吕不韦、李斯等,几乎都不是秦国本地人。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与手腕赢得了秦国君主的信任,但也正因为他们没有根基,才最终遭遇了困境。即便有些人在落难后曾试图寻求他国庇护,然而最终的结局依然是孤立无援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身为外臣的人,最终大多都面临这样一个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-配资正规平台-个人配资网-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