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李密通过杀害翟让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时,秦琼、程咬金、裴行俨等人已经是瓦岗军的成员。然而,单雄信和徐世勣则是翟让的旧部,且在瓦岗军中拥有相当高的资历,他们的地位远超李密、秦琼等人。根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隋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,翟让将领导权交给李密后,李密得以加封魏公,并开始对瓦岗军进行重大的人事调整:
“魏公府设三司、六卫,元帅府则设立了长史等官职。李密为翟让升职,封为上柱国、司徒、东郡公,单雄信被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,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,两人各领其部。裴仁基升任上柱国、河东公,裴元绍的历史原型裴行俨则为上柱国、绛郡公。秦叔宝和程咬金被任为骠骑。”
在古代,无论是在江湖还是官场,掌权者若将权力交给外人,光交出职位是不够的,因为他们仍然可能威胁到继任者的地位,因此,交出自己的性命几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。李密为了消除这个威胁,设计了一个致命的陷阱,摆下鸿门宴,亲手将翟让除掉:
展开剩余74%“饭未上桌,李密便拿出弓箭,与翟让切磋射箭。就在翟让拉满弓的瞬间,李密的心腹蔡建德从背后偷袭,翟让被一箭射中倒地,惨叫声如牛吼一般。”
翟让被杀害时,单雄信和徐世勣都被安排在另一屋喝酒,他们听到翟让的惨叫,根本来不及反应。李密的暗杀手立即破门而入,徐世勣拼命逃跑,可刚跑到门口便被一刀砍中脖子倒地,幸好王伯当及时制止,才救了徐世勣一命。王伯当虽然并非瓦岗的老将,他和李密有着深厚的关系,是李密的重要支持者。
单雄信由于没有带武器,只能在李密面前跪下表示臣服。这里的“跪”不同于今天的“跪拜”,在唐代以前,宴席上的跪坐是常见的礼仪之一,因此单雄信并非完全屈服,而是以传统的方式表示尊敬。在李密的安排下,单雄信和徐世勣都被安抚,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风平浪静,实则他们心中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。
虽然李密巧妙地安抚了他们,甚至亲自替徐世勣包扎伤口,单雄信和徐世勣的心中并非没有怨恨。毕竟,他们与翟让有着深厚的交情,而翟让的死几乎成了李密篡位的铺路石。徐世勣与单雄信的关系密切,两人是瓦岗军的元老之一,而翟让则像是他们的引路人。若把翟让比作白衣秀士王伦,那么单雄信和徐世勣无疑是他的得力干将。
对于徐世勣来说,虽然他的年纪比程咬金小五岁,但他与单雄信一样,曾是瓦岗军的创始成员。徐世勣曾在年仅十七岁时便参与了瓦岗军的创建,并且以其勇武才略获得了相当高的地位和声望。有人认为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,从一个无赖的少年到一位令人敬畏的将领,他的变化十分戏剧化。
然而,徐世勣的最终选择让许多人感到困惑。他原本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战士,尤其在瓦岗战败后,他竟然选择投降唐朝,并称自己为李密的“忠臣”。他的这一转变,不仅让曾经的敌人感到意外,也让许多曾并肩作战的老友感到难以理解。
单雄信作为李密的部下,虽然以“飞将”闻名,但在面对李密的威胁时,却选择了屈膝臣服。单雄信与徐世勣同样有机会脱离李密的军队,反而选择忍耐,这种矛盾的态度似乎显示出他们对李密强大权力的忌惮。
与此同时,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位原本的瓦岗敌人,也逐渐加入了瓦岗军。秦琼与罗士信最初并没有与瓦岗军有任何深厚的关系,他们的老长官张须陀在瓦岗军的围攻中死于非命,然而,在张须陀重伤后,他们最终还是被裴仁基带领加入了瓦岗军。尽管如此,秦琼和程咬金加入瓦岗军的心态并非完全认同李密,他们只是因战事而暂时联手。
在李密和王世充的纷争中,秦琼与程咬金的态度十分微妙,他们并未盲目追随李密,而是始终保持警惕,审时度势,最终在唐朝的崛起中选择了投奔。对他们而言,不管李密还是翟让的死亡,都不过是政治权力斗争中的一环,真正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能够安抚他们的“主子”。
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,我们可以看出,在瓦岗军这一团体内部,人物之间的忠诚与背叛交织,许多英雄人物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态与立场。而王伯当,这位曾力救单雄信与徐世勣的英雄,最终未能逃脱自己的命运。他的英勇与忠诚,令人遗憾但也令人钦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-配资正规平台-个人配资网-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